人民網4月17日電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15日宣佈將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這個被業內形象地稱為“一劇兩星”的新政引發熱議。對於現在中國電視劇的製作—編播—觀看模式來說,它到底是一枚炸彈,促使各利益方重新洗牌呢,還是只是一枚石子,雖在錶面擲出了波瀾,卻並未對現存的態勢產生顛覆性影響?業內近來紛紛估衡其利弊所在,綜合各方觀點,辯證法的雙刃劍思維占據了輿論主流。然而,在做出這個模糊的判斷之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有利究竟是對誰有利,而有弊又究竟是碰觸到了誰的痛處?
  “一劇兩星”出台:政策與現狀
  4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召開2014年全國電視劇播出工作會議,會上正式宣佈,自2015年1月1日開始,總局將對衛視綜合頻道黃金時段電視劇播出方式進行調整。具體內容包括:同一部電視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衛視綜合頻道不得超過兩家,同一部電視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二集。此次出台的這則新政,在業內被形象地稱為“一劇兩星”。關於這一新政,總局強調其主要目的在於進一步均衡衛視綜合頻道節目構成,強化綜合定位,優化頻道資源,豐富電視劇熒屏。
  觀望目前中國電視劇的編播方式,可謂多種多樣:部分劇採用首輪獨家播出的形式;部分採用兩家同時首播的策略,偶爾配以其他衛視的非黃金檔,即“2+X”;部分投資大、售價高、市場看好的電視劇,則採取四家拼播的方式,即“4+X”,並且按照廣電總局政策,一部電視劇最多在4家上星衛視和幾家地面頻道同時播出。這些形式並行實施已久,成為近十幾年來的熒屏常態。當這一切習以為常時,“一劇兩星”時代的到來會改變什麼?
  電視臺:分化競爭加劇 謀求自新之路
  受到“一劇兩星”政策最直接影響的,應該是各家電視臺。“4+X”政策自從2004年實行以來,這十多年中,它和獨播、“2+X”一起從側面反映了各台的實力。可以看到,選擇拼播的往往是二三線衛視,而實力雄厚、影響範圍廣的一線衛視常常會優先選擇獨播,並將其作為增加收視率的最大賣點。
  武漢大學中國媒體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劉牧認為:“對於一線衛視來說,即使在電視劇價格如此高的今天,它們依然有實力去選擇獨播劇。但是對於二三線衛視來說,目前更多的選擇就是合力購買,分銷成本,因此‘一劇兩星’會對它們造成最大的影響。”的確,在這種既成的態勢下,那些一線甚至超一線的衛視,“一劇兩星”本來就在朝“一劇一星”的路上走,並以此來繼續夯實實力,坐穩自己的交椅;但對於比較弱的二三線衛視,實行新政後投資翻了一番,硬賠上錢去買熱劇,或避高價而不買,都可能會有被擠掉的生存危險;不過,對於那些強二線衛視或準一線衛視,它們本身就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從“四星”變“兩星”只是更加速其朝一線邁進。幾個大衛視很可能被催生壯大,形成和原有的一線衛視分庭抗禮的多極格局。因而,“一劇兩星”之後,一線衛視和二三線衛視間的分化會加劇,同時各一線衛視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前者勢必導致強弱不平衡,後者則制約著強強之間趨向平衡。
  “一劇兩星”之後,競爭和分化必成定局,但這也必將在另一個方向上促使各衛視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走上一條差異化發展的自新之路。從長遠來看,這對它們各自的未來發展有好處,也能激發中國電視臺的整體活力。
  一線衛視現在雖然地位穩固,但當更多準一線衛視躋身一線行列,一線衛視便也不能滿足於現狀,而要推出更多的精品,這裡面一方麵包括製作精良的大劇,另一方面也包括形式更加新穎的綜藝節目。只有這樣,才能在其他衛視來分蛋糕時繼續保有高收視率。
  二三線衛視之前往往依賴於“拼星”模式,平攤下來的成本較低,也就能夠省下錢繼續去多拼幾個劇,這樣導致的後果是各家衛視的綜合頻道多少會形成過分依賴電視劇的姿態。“一劇兩星”之後,購劇成本增加,它們必然不得不做出改變,玩出新花樣。其實,在硬拼大劇之外,積極開拓庫存未播劇市場、二輪劇市場、自製劇市場和其他類型的綜藝節目市場,這些其實都是不錯的思路,能夠重新激活逐漸陷入沉滯的地方台模式,從而實現總局所強調的“均衡節目構成,強化綜合定位,優化頻道資源”。小馬奔騰電視劇總經理李立功稱:“以前四星聯播時,一些小的電視臺根本都不受關註,但如果改成一劇兩星,不少實力沒那麼強的電視臺就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進行差異化競爭,這對品牌也是一個較好的傳播。”
  不過,也有人擔心比較弱的二三線衛視如果短期內不能吸納更雄厚的資本,即使想以好的自製劇和綜藝節目來打造自身特色,其製作水平也難免會受到資金的掣肘,而為了填補檔期空白,熒屏上或許會出現比現在更多的粗製濫造節目。是更精良還是更爛俗?對此,我們只能先懸置猜測。
  “一劇兩星”也會給電視臺帶來的另一個便利之處。按照以往的四星同時播出模式,幾家衛視為了協調時間,不得不用其他電視劇或綜藝節目填補空檔,而砍劇、縮劇也成為家常便飯。“一劇兩星”實施之後,電視劇的編排播出對於電視臺來說會靈活輕鬆很多,觀眾們也能更早、更完整地看到劇集。
  製作方:投資風險加大 追求“內容為王”
  按照以前的四星拼播模式,各衛視分攤下來的成本較低、承擔的風險較小,買方市場因熱衷於拼大劇而不斷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電視劇的單集價格。“一劇兩星”之後,從投入、回報的角度來看,各衛視成本、風險繫數俱增,在眾多電視劇及其製作方的選擇面前不得不更為謹慎,更多地去考慮究竟值不值得購買。總之,“一劇兩星”讓衛視有了去自主選擇更多電視劇的餘地,作為賣方的製作方方面必將會承擔一定壓力。
  著名影視策劃人謝曉虎認為,在這種狀況下,電視劇製作單位將面臨全新的洗牌。他說:“從‘4+X’到‘一劇兩星’,衛視的購買成本增加了許多,這就要求電視劇在製作上必須更加精良。”誠然,為了賣出產品、占據市場,吸引兩星拼劇甚至一星獨播,製作方必將會在電視劇的質量上大下工夫,樹立“內容為王”方針,推出一批精品劇集,從而進一步打造自身品牌。業內人士大多表示,此舉有助於提高中國電視劇的質量,減少一些“雷劇”的產生。謝曉虎就說:“當前電視劇市場上有許多粗製濫造的雷劇,但是因為分擔成本低,依然會有人購買。但是如果變成‘一劇兩星’的模式後,購買成本增高了,這類劇的市場肯定會有所萎縮。”好劇依然會被熱搶,不愁沒銷路,而原本拼星的一二線衛視在有限的成本下,也不會為了減少花銷而冒著砸自己牌子的風險去購買爛劇。和電視臺一樣,電視劇及其製作公司同樣將面臨兩極分化的局面,遵循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當大劇製作方加大研發投入、好劇本好團隊成稀缺資源、爛劇漸漸淡出熒屏、“拍了不播”的浪費減少,中國電視劇業或許會走上一條良性之路。
  據統計,按照當下一線衛視四家聯播的普遍情況,每家需支付的單集價格為60至80萬元左右,加起來可高達二三百萬。“一劇兩星”出台之後,如果還維持這種高價,產品很有可能會失去市場。因此,如果要想在保證收益的前提下將電視劇賣出去,製作方只能選擇想辦法去降低成本。有影視界投資人表示,政策出台後風險很大,單集成本200萬大致將成為投資“天花板”,如若超過140萬將會很危險。這勢必會對影視製作方從後期收入中獲益造成影響,但壓縮成本本身或許能夠帶動一種新的收益模式,對於控制目前電視劇的天價趨勢也有好處。
  演員:收入或許受損 重新定位身價
  製作方要降低成本的話,演員的片酬可能會成為首當其衝的開刀對象。近兩年,從“大腕”到二三線演員的片酬都全面看漲,正如謝曉虎所言:“目前影視演員片酬過高,動輒就要占到一部電視劇百分之七八十的比重,已經成為電視劇行業普遍的問題。”然而,這方面又因缺乏行業監管機制,完全靠市場在自由調節,惡性循環只能愈演愈烈。“‘一劇兩星’如果實施,衛視因為購買成本增加無力承擔,勢必會想辦法壓低製作方的價格;而製作方為了把電視劇推銷出去收回成本,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價格。”演員高片酬同樣是製作方的痛處,“一劇兩星”政策或許會成為製作方和演員談判的條件:如果想要播出,就不得不降低收入。事實上,“一劇兩星”的出台本來就有平抑高片酬的動機。
  這項新政策必會或多或少傷及演員的利益,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也將促使市場形成對演員的重新定位和演員對自己的重新定位。真正的一線明星依然會被作為吸引眼球、拉動收視率的重要賣點,雖然短期收入受損,但隨著電視劇播出,他們的影響擴大後又會帶來其他收益,和製作方達成雙贏;而一些價位虛高的演員則會被製作方擱置,迫使其調整自身定位;至於那些價位不高但頗具實力的演員尤其是新演員,“一劇兩星”絕對是個利好,在製片方壓低成本的趨勢下,他們能夠獲得更多機會去向製作方和觀眾證明自己,從而脫穎而出,實現個人的長遠發展,也能讓整個電視劇界新人輩出。演員的地位和片酬和他們的實力掛鉤,從“明星為王”到“內容為王”,這應當才是電視劇市場的合理定位。
  觀眾:享受更多選擇 好不好看是關鍵
  在新浪微博的“一劇兩星”熱點話題下,網友們的PK結果顯示更多的人還是傾向於支持這一政策,其理由也大多是從普通觀眾視角出發的,認為“以後換台能有更多選擇了”。的確,手握遙控器但換台不換劇、雷同的類型劇層出不窮,這些普遍的觀看經驗未免會讓現在的觀眾對看電視產生厭倦。因此,“一劇兩星”之後,各衛視無論是推出不同內容的精品劇,還是打造更新穎的綜藝節目,對於觀眾們來說,熒屏都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打開電視後能夠有更多、更好、更適應個人口味的選擇餘地,不至於非得被某些大衛視、大熱劇綁架,而一些曾被大熱劇擠兌的好劇也會被挖掘出來。不過,不少網友對“一劇兩星”的第二條頗有微詞,直呼黃金檔只播出兩集看不過癮。
  然而,正如一些人所擔憂的,如果中國電視劇整體製作水平徘徊在低層次,觀眾們還會有“劇雖換但爛劇的本質不換”的糟糕體驗,因此,在微博的討論中,對新政持“無所謂,反正不怎麼看電視了”這一態度的網友也不在少數。他們表示,現在網上有很多經典的美劇英劇可以看,而且可以一口氣看多集,比大多數中國電視劇吸引人多了。由此看來,“一劇兩星”給觀眾造成的影響到底是好是壞,現在還不能給出板上釘釘的判斷。無論是選擇“一劇四星”還是“一劇兩星”,甚至是大衛視追求的“一劇一星”,這些策略本身並不能夠對中國電視劇的未來發展起到決定性影響,最重要的依然是其內在的競爭質量。
  今年二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在中國電視劇全產業鏈金融交易會上做《電視劇管理通報》時表示:“如果能夠改變衛視黃金時段的播出形態,就能給生產提供出口。‘一劇一星’是最理想的狀態。”事實上,國外的電視劇很多也都是由一個電視臺獨家製作播出的。對於中國來說,到底一劇幾星才是最理想的模式?這個問題尚在摸索之中,不過無論如何,“一劇兩星”在這方面顯然是邁出了嘗試性改革的關鍵一步。然而,它將如何牽扯到電視臺、製作方、演員和觀眾們的利害關係,現在還只能停留在預測層面,具體還要看各方面在政策落實後採取怎樣的針對措施。“一劇兩星”之後,讓我們拭目以待。(實習生 張玉瑤)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v88wvgz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